劈波斩浪、向海而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为深圳带来哪些“深蓝宝藏”
海洋产业,是指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及海洋空间为对象的产业部门,是海洋经济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提。通俗地讲,一切与海洋环境存在交集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视为广义上的海洋产业范畴。
“海纳百川”的产业特点,使得发展海洋经济具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事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明确做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而被国家赋予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使命的深圳在政策层面不断加码,于海洋产业中科技、生态、治理、空间等维度同步发力,不断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生态链、海洋经济产业链的建设。
作为我国沿海城市中最靠近深海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至今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海洋经济企业,全市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亦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深圳湾
6月8日,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复通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深圳海洋经济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提出,打造“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以宝安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前海、南山、福田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以盐田、大鹏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产城科教融合示范区,以深汕合作区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深汕产业拓展区。“两廊引领、四区联动”,整合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两廊四区”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同样在今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海洋产业集群更是被列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对深圳海洋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布局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以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轴,以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一轴贯通、多区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发展海洋产业,除了在空间布局上做好长期规划外,深圳对产业内各领域、细分赛道与一众相关产业也进行了大力支持。笔者根据发展方向与发展成果表现形式,将今后深圳海洋产业发展的发力点梳理整合为五个主要角度,同时也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投资机会相对集中的五个点。
深化大湾区涉海合作。海洋的联通属性决定了发展海洋产业不能只拘泥于一城一地。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的海洋产业发展离不开合作与协同。基础层的重点在于,在大湾区组合港的框架内,优化港口间资源要素配置与航运服务规则衔接,提升港口国际中转能力与高端航运服务水平。延伸层上,通过强化面向海洋的生态、气象、渔业等领域的深港科技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海洋十年”契机,加强深圳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
打造中高端海洋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加快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需要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及智慧物流等“向海延伸”,探索海洋场景应用模式、发掘海洋应用场景潜力,以“园区+集群”模式,加速涉海高新制造赛道的成熟壮大。同时推动涉海制造与新兴企服融合,从而在技术、产品研发等层面实现海洋产业链的健康延伸。
优化海洋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理论上,海洋中蕴含的能量足以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发展现代海洋产业,能源永远是各重点维度中排名靠前的一支。尤其在绿色经济、生态优先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背景”与“新共识”的当下,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以及更为新兴的波浪能在深圳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必将稳步上升。海上清洁能源的比重增加,不仅会带动蓝色碳汇与海洋生态的发展,还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双碳目标战略下,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
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绩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在海洋这个“旧瓶子”里装入更多的“新酒”。这一点上,深圳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活跃、创新活跃的优势,打造海洋科创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涉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落地。进而更好地培育、孵化海洋科技项目,促进新兴技术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工具在海洋场景下与基础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细分赛道,丰富海洋产业的内核。
跑通海洋领域产学研路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技术与海洋场景的融合落地,离不开产学研各端的共同努力。想要在海洋产业这一相对较新的赛场中确立并保持领先优势,跑通产学研之间的融合路径或成决胜之举,毕竟即使在许多成熟产业中,产学研之间的联动也仍然存在大量脱节、低效问题。
强化海洋领域产学研融合,需要建立健全海洋大学与涉海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而在该系统逐步健全的过程中,海洋产业人才资源亦会随之聚集,形成一股牵引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
受政策布局与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决定,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企业/创业层面上的机会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向海洋产业方向拓展,发挥基础优势,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二是深入到海洋产业内,很细分地去创新、去抢占独一无二的生态位,成为这座未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蓝版图的固定一分子。从更精确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兼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机会。
作为发掘海洋更深层蕴藏价值的“工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不仅是海洋产业创新链的核心一环,还是产业示范化应用、产业应用商业化落地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
以无线遥控水下机器人、除锈爬壁机器人、深海装备传感器、人工浮岛及设备等为代表的海工装备赛道,不仅拥有足够多可供不同体量企业施展拳脚的细分领域,还背靠中高端海洋产业集群与涉海前沿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一个足够长且机会足够多的赛道。
海上清洁能源方面,一方面是漂浮式装置等关键技术突破在即的海上风电领域,在可见的未来将会因技术与设备的革新大幅提高风能利用率,使海上风电成为一种比目前更具商业化价值的发电方式。另一方面是能量密度最高可以达到30倍风能的波浪能发电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在技术研发与理论验证环节都存在大量创新创业机会。
波浪能发电装置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也是海洋产业能源方面的一个创新创业机会集中点。作为一种开发阶段较为早期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勘查、钻探、采集和储运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目前大体仍处于技术路线明确,有待验证落地的阶段。
而从海洋产业全局的视角看,“水下WiFi”网络、水下定位导航星网等海洋基础公共服务,将依托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推进而成为新蓝海。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为产业中各领域提供信息数据流保障的海洋基础公共服务技术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已经由本世纪初期的高速爆发式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行列,以深圳等城市为先行者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也已开足马力。随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将继续劈波斩浪、勇毅前行,更好地发挥海洋产业拓展国土开发空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意义。
RECOMMEND
推荐阅读